梅香自远溢,缘迎苦寒开 ——从娄底潇湘职业学院走出的“兵哥哥”黄荣采访记
- 作者:
- 来源:党委工作部
- 点击:3789
- 时间:2021-07-28
近日,迎着夏日的酷暑,我们有幸采访到了娄底潇湘职业学院一名优秀学子,他从一名普通的校园学子成长为一名成功的军中文士。他叫黄荣,是娄底潇湘职业学院二级学院2017级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的学生。
他欣然接受我们的访谈。当我们看到这位已小有名气的军中文士,小伙外表挺拔帅气,眼神坚定有神。他向我们侃侃而谈,去年大学毕业后,投笔从戎。他细细咀嚼着过去四年来的成长,一种满满的获得感、幸福感油然而生。他说, 进入大学之初,太多的不适,太多的困惑,总纠结在他的心头。他坦率地说,当时,更多的是不知道干嘛,今后的路到底怎么走,情智反复在煎熬,领导和老师们很快注意到了他的这一方面。在学校的组织下,开展了众多扩展训练和社会实践活动,在注重培养学生的调适能力、沟通能力、实践能力的同时,强调增强学生的好学性、求知性。学校致力于让理论教学活起来、动起来、火起来,使学生遇到困难会思考、解决问题能沟通、处理事情有办法的综合素养发展。在学校和老师们的教导下,他也以实际行动践行着自己“胸怀梦想,珍视人生,感动在心,励志于行”的抱负与追求。
从他口中得知,大学刚开学不久,汽车机电工程学院党总支的老师们非常接地气,跟学生们零距离沟通,一个教室一个教室、一个寝室一个寝室地找同学们谈心交流。他清楚地记得总支书记说过的印象最深的一句话是:“大学生活能成就一个人,也能毁掉一个人”。的确,大学不比高中,不能由老师推一下走一步,而全靠自己自觉去学。刚入学,他就积极向党组织靠拢,成为同学中最早一批入党积极分子。每当周末别人在休息时,他就拿上本子去上党课、学党章、悟党性。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思想的进步,他越来越认识到,决不能任由青春年华虚掷,而要好好地利用宝贵时间充实自我、磨砺自我、提升自我,比如做点兼职,认识社会上一些善于创业干事的朋友,从他们身上学到为人处世的道理,增加自己的社会阅历,积累生活的实际本领。他一有机会就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种活动,既支持了集体行动,也锤炼了个人素质,他着实“混出”了一番名堂,像大学生创业大赛、班干部论谈、演讲比赛,拿过大学生创业大赛三等奖、优秀班干、学雷锋先进个人……
(黄荣实习期间观看七一专题高校党组织战“疫”示范微党课)
(黄荣实习期间参加所在党支部“庆七一,永远跟党走”主题党日活动)
大学最后一年,他在学校党委工作部实习。那是他第一次接触公文、会务、接访、相机等许多不同的事务,刚开始还挺怕,生怕干不好。分院学生党支部书记总是叮嘱他,工作一定要耐心、细心,因为他处理的都是重要的党务工作,容不得半点马虎。那时的他已成为一名预备党员,知道自己肩扛的责任的分量,所以他丝毫不敢粗心大意。他不懂就问,不会就学,总是向党委工作部的老师请教,休息时间就自己拿着相机反复琢磨。虽然刚开始接触相机的他对相关知识一无所知,但他还是坚持每天研究相机一个小时,对着书上的教程学习一个小时,慢慢的才对相机原理有了初步了解,从拍摄距离估测到拍摄背景选择,从提取静景照片到合成移动镜头,渐渐掌握了相关知识和操作技能。经过一年的学习,他从中学到了很多终生受益的东西,比如邹老师对工作的高标准、严要求,让他学会了高质量高效率的完成领导交办的每项任务,为今后的发展注入了一针“助力剂”。后来实习期结束后,正遇学校鼓励大学毕业生入伍。他家三代从军,爷爷是抗美援朝的老兵,爸爸也是军人出身,并且都是党员,所以他感觉自己有责任、有义务投身于保家卫国的钢铁之师当中,毫不犹豫的选择了参军入伍。部队有更广的天地,自然也有更多的挑战。在新兵连的时候,他自觉地去学习去磨砺,每天坚持着高强度的训练,尽管每天累得筋疲力尽,但晚上熄灯后还常常跑去学习室“偷看”别人写过的稿子,细细地琢磨高手的写作技法和行文特点,逐字逐句去“拆解”,然后自己照着那个思路“临摹”与“试笔”,写好后拿给新闻报道员看,拿笔记本记好需要修改的地方。学习上自觉钻进去,沉下去,真学深学,勤学善学,真正做到学有所悟,学有所得。后来因为他经常写稿发稿被选到了新闻组,来了后才觉得到自己前面所学的仅仅是皮毛,根本上不了台面。这个时候仅仅光靠勤奋是不够的,更需要的是学会借力,虚心的向老师们请教,有时可能听了别人一席话或者给点拨一下,可能就会少走一两个星期甚至更长时间去瞎琢磨的弯路。他给自己内加的“功课”,还有看报纸、背标题、看专业书。他也很幸运,刚过来时,一位老师对他手把手“传道”:一个好的标题决定了一篇文章的一半。由此,以后每去拿报,他先是看一遍标题,然后把好标题摘抄强背领悟。功夫不负有心人。他的第一篇处女作《军职教育》在老师指导下登上《中国军视网》。此后,他还很快有了新发现,就是新闻的领域非常广,有一种新闻叫图片新闻和广播电视,不能只强调文字,图片和视频也很重要。因此他又走上拜师求学之路,熟悉设备器材、苦练拍照技术、提升审美境界,同时增进与编辑老师的沟通能力,时刻关注社会热点、时政焦点、军旅特点,很多人关注的公众号都是些游戏和购物,而他关住的全是中国军事网、新华社、解放军报等各大媒体的公众号,一有文章发布就细细品读,包括抖音一打开推荐的都是摄影摄像技巧等教学视频。他每天坚持拍下十张照片、十段视频,既请老师一一评点,也供自己平日琢磨。他幽默地说到,当时一拿到尼康D5时一脸懵圈,因为它是全手动的,快门、iso、光圈、色温、对焦等参数还有构图,都要根据不同场景进行手动调节的,由老师简单地传授相机的参数调节后,他就拿着相机出去,结果拍的一踏糊涂,回来被老师训得无地自容,恨不得自己找个地缝钻进去。他躲着老师,回头赶紧拿着本子记下老师刚刚讲过的话,再去拍,再给老师看,再挨老师批,再接着拍……慢慢的,他发现老师的训话变少了,每次拿到照片都只是轻微点下头,而不再是劈头盖脸的“指斥”。他正是在这种一次次的历练中快速成长。后来领导安排他跟随文艺演出队慰问演出,进行跟踪报道,白天拍照采访,晚上整理照片写稿,有时奋战到凌晨两三点,在短短10天里发布内部新闻4篇和某官微公众号1篇,这算是对他自己一直努力的“犒劳”与“回报”吧。回单位后,他又马不停蹄的和老师们去拍摄央视广播电视素材。炎炎夏日,在训练场上一个镜头拍了好几遍,拍完后立马给老师看,然后调整,再拍,直到拍到老师点头为止,迷彩服湿了干干了又湿,汗水风干后的盐渍把迷彩印成波浪一般的花纹,手臂也晒的通红,但是后来在CCTV-7电视上看到自己的名字时的那一刻,他觉得一切辛苦都那么值得!他和央视的老师们拍摄时学到了不少新东西,如,拍摄前的统筹,拍摄时的思路,拍摄中的角度,拍摄后的剪辑,他更铭记下了诸如统筹统筹、前面不统,后面发愁、积累积累,前面不积、后面挨累等多条警言。说到这里,他笑得很自得、很灿烂。
?(黄荣在校实习期间参加市领导来校考察拍摄工作)
他在谈到自己从事三个年头的新闻工作体会时说,想出好的作品,都要经过精心准备策划,再需加上一个积攒的经验和灵动的思维。好稿子是“磨”出来的,一篇好的新闻稿远不是一挥而就、把故事讲出来那么简单,而要经历一番精雕细琢才能“终成名器”,要经过一番苦寒傲雪才能花香扑鼻。他表示,开展新闻工作,对以下几个方面深有感触,要出好稿子,须做到“三究”:
一是角度要讲究。选准角度稿子成功一半,选题既要紧密结合中心工作、当前重点工作,否则再独特、再有趣味也是剑走偏锋;要有自己的独到之处,对以后工作具有示范作用、启示意义。
二是文字要考究。好的文字是一遍一遍读、一点一点“顺”出来的,看似简单的一件小事、一个场景,用最精炼的文字很准确、很生动地表达出来,却不容易,就像刚到学校党委工作部实习时老师说的,有时一句话里改动一个字都会让整句话在文章里起到不同的作用。起一个经典的标题,写一段精彩的导入,讲一个寻味的故事,都需要反复琢磨和推敲,短短几百字的新闻,想上老半天、改上大几遍是常事、成常态。
三是细节要深究。宣传无小事,报道是做人。写作新闻,要格外严谨,勤恳练笔,踏实著文,克服急躁心,细磨出精品。写稿子老想着快点完成任务、交差了事,改的次数多了就失去耐心,与其他工作撞车时,更成热锅上的蚂蚁,这是写不好文章的。人只要有情怀、有境界,不怕麻烦,不畏苦思,不惧磨折,定能山重水复、柳暗花明。
黄荣,这位来自大山深处的大学生,经过很短时间的努力,他就成功完成了从一位青年学子向一名军中文人的转变。他深情地说,部队是个大熔炉,它能接受所有不甘失败、不甘平庸的人们,将人锻造出铁一般的意志、铁一般的信念、铁一般的信仰。虽然经历了各种艰难和坎坷,但每当看到自己的文章被选用时,就会感觉所有的付出都值得,每一缕夜灯都映射得那样“透亮”,每一滴汗水都淌得那样“晶莹”!最后,他坚定地表示:“别人否定我们的现在,我们决定自己的未来”。这句饱含哲理的话,常萦绕我们耳旁铿锵作响!(通讯员/邹惠娟? 李家语? 宁颖)
- 37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