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同城空降服务平台官网_全国空降快餐联系方式_全国空降高端模特预约

百年共产党人精神谱系①
日期:2021-09-16  作者: 来源:党委工作部  浏览量:3755

我们党在百年奋斗中,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培育形成了一系列各有特点的革命精神,集中体现了党的坚定信念、根本宗旨、优良作风,是激励我们不懈奋斗的宝贵精神财富。


2月20日,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系统阐释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豪迈指出,“我们党之所以历经百年而风华正茂、饱经磨难而生生不息,就是凭着那么一股革命加拼命的强大精神”,“这些宝贵精神财富跨越时空、历久弥新,集中体现了党的坚定信念、根本宗旨、优良作风,凝聚着中国共产党人艰苦奋斗、牺牲奉献、开拓进取的伟大品格,深深融入我们党、国家、民族、人民的血脉之中,为我们立党兴党强党提供了丰厚滋养”。


知所从来,思所将往。让我们始终保持革命者的大无畏奋斗精神,永远把伟大建党精神继承下去、发扬光大,赓续共产党人精神血脉,鼓起迈进新征程、奋进新时代的精气神。


★红船精神


1921年7月底,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由上海转移到嘉兴南湖一艘画舫上继续举行并顺利闭幕,庄严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这艘画舫因而获得了一个永载中国革命史册的名字———红船,成为中国革命源头的象征。中共一大会议实际上分为两个重要部分:一是中共一大上海会议,一是中共一大南湖会议。在嘉兴南湖游船上,中共一大代表通过了党纲、决议和工作计划,选举组成中央局,正式宣告党的诞生。


对红船精神内涵的阐述,来源于2005年6月21日习近平在《光明日报》上刊发5000多字的署名文章《弘扬“红船精神”走在时代前列》。


《弘扬“红船精神”走在时代前列》系统阐述“红船精神”,认为“红船精神”是中国革命精神之源。他将“红船精神”的内涵高度提炼为: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谈红船精神


在浙江工作期间,我曾经把“红船精神”概括为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我们要结合时代特点大力弘扬“红船精神”。


———2017年10月31日,带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瞻仰上海中共一大会址和浙江嘉兴南湖红船时的讲话


一个大党诞生于一条小船


深秋的南湖,微风习习、清波荡漾。一艘长约16米、宽3米的画舫静静地停在岸边。


世上恐怕再没有第二条船能够像它一样享有如此尊誉。这艘要低头弯腰才能进入的红船,旺季时每天会有近2万人来此感怀当年中国共产党诞生时的情境,如今已先后迎来了3000多万人次参观。


1921年7月23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举行。7月30日,法租界巡捕房密探突然闯入会场,会议被迫中断。事发之后,代表们主张把会址移到杭州西湖,但由于西湖游人多、易暴露,且从上海到杭州费时也多,未被采纳。李达夫人王会悟建议去她的家乡浙江嘉兴,在南湖租游船开会。因上海去嘉兴通火车,当天可来回;在南湖开会既安全又方便,此建议得到代表们一致赞同。于是决定至嘉兴南湖的一条游船上举行最后一天的会议。就在这艘船上,中国共产党宣告成立———


“让我们再喊一遍口号吧!记得声音要轻一点。”“嗯!”“中国共产党万岁!”……声音低沉却铿锵有力。


大会还通过了党的第一个纲领,党的名称也被确定为“中国共产党”。这条船见证了党的诞生,因而也获得了一个永载中国革命史册的名字———“红船”。这一近代中国开天辟地的大事件具有划时代的伟大意义,谱写出中国历史崭新的篇章。多年以后,毛泽东同志这样评价“红船”上的这一幕历史:“自从有了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了。”


红船也由此成为中国革命源头的重要象征。新中国成立后,中共“一大”代表董必武在南湖写下这样的句子:“烟雨楼台,革命萌生,此间曾著星星火;风云世界,逢春蛰起,到处皆闻殷殷雷。”


★井冈山精神


1927年10月,毛泽东率领湘赣边秋收起义的工农革命军到达罗霄山脉中段的井冈山地区,开展游击战争,进行土地革命,恢复和建立共产党的组织,建立革命政权和赤卫队。与此同时,经过团结、教育、改造工作,至1928年2月底,包括宁冈全县、遂川西北部等部分地区的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初步建成。1928年4月底,朱德、陈毅率领南昌起义保存下来的部队和湘南农军到达井冈山,和毛泽东领导的工农革命军会师,成立了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5月,组成了以毛泽东为书记的中共湘赣边界特别委员会为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开辟了“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具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从此鲜为人知的井冈山被载入中国革命历史的光荣史册,被誉为“中国革命的摇篮”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奠基石”。


井冈山精神诞生于土地革命时期的井冈山根据地,其精神内涵可以用五句话来概括:


1.坚定不移的革命信念;2.坚持党的绝对领导;3.密切联系人民群众的思想作风;4.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思想路线;5.艰苦奋斗的作风。江泽民把井冈山精神概括为“坚定信念、艰苦奋斗、实事求是、敢闯新路、依靠群众、勇于胜利”24个字。与井冈山道路连在一起的井冈山精神是引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宝贵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谈井冈山精神


井冈山是中国革命的摇篮。井冈山时期留给我们最为宝贵的财富,就是跨越时空的井冈山精神。今天,我们要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坚持坚定执着追理想、实事求是闯新路、艰苦奋斗攻难关、依靠群众求胜利,让井冈山精神放射出新的时代光芒。


———2016年2月1日至3日,在江西看望慰问广大干部群众时的讲话


一张珍贵的照片


这是一张彭德怀元帅苦寻多年未果的照片,照片的主人公名为贺国中,曾与彭德怀等同志一起发动武装起义,组成中国工农红军第五军,任红五军军党委委员兼第十三师第七团党代表,是红五军重要的指挥员之一。1928年11月,贺国中随彭德怀等率红五军主力在井冈山与毛泽东、朱德领导的红四军胜利会师。


在坚守和恢复井冈山根据地等战斗中,贺国中沉着勇敢、战斗英勇,被誉为“虎将”。1929年6月下旬,在攻占江西安福县城的战斗中,年仅25岁的贺国中英勇牺牲,牺牲时倒在身旁的战友李聚奎怀里。


当时,彭德怀元帅在几次最困难的时候,得到贺国中的支持,得知贺国中壮烈牺牲,彭德怀十分悲痛。而贺国中也是开国上将李聚奎的入党介绍人,寻找照片的愿望从彭德怀传到李聚奎。一番寻找也未果后,李聚奎便拜托原井冈山革命博物馆馆长毛秉华帮忙去湖南寻找贺国中先烈的后代,希望能找到一张留存在世的照片。


1987年,当时年过六旬的毛秉华不顾舟车劳顿,从江西赶到湖南娄底市贺国中的家乡。到了双江乡一带,当天正是冬至,毛秉华看到一位老人领着人趁着天黑正在村口“挂冬纸”,便上前询问:“你知不知道你们这里有一位贺姓烈士的后代?”正巧,这位老人正是贺国中的遗孤贺松云。几十年来,因为不知父亲牺牲的具体地方,每年清明、冬至和过年过节,贺松云只好向面朝湘东赣西的井冈山方向祭悼父亲。


那天,毛秉华与贺松云聊到半夜,将彭德怀元帅和李聚奎将军的挂念转告他,询问是否有先烈遗照。听说元帅健在时常怀念父亲贺国中,并想要他的照片,贺松云连声说:“有呀,有呀!是1926年在黄埔军校照的。”说着到楼上的墙缝里取出一只木盒子,打开油布,把一张早已褪色但图像仍很清晰的照片递给毛秉华。


“照片找到了,我赶紧翻拍、放大,去北京向老将军汇报。”毛秉华讲述,当时李聚奎已经住进解放军总医院的康复楼。看着照片,老将军激动得流出了热泪,他向周围人回忆起最后见到贺国中的那一幕:贺国中骑着白马,正准备绕过敌人的碉堡,一个子弹打过去,李聚奎在背后接住了倒下的贺国中,看着他负伤牺牲在自己怀里。


晚年,因为年事已高并患病,李聚奎连家人都快认不出来。但据他的儿子说,有次陪床时,他看到父亲抬起手来好像交代什么,当他凑过去听的时候,才知道他说的是“贺国中,你来了!”。听闻贺国中儿子是一名退休工人,孙子成了厂里的劳动模范,曾孙还是班上的三好学生,李聚奎连声向毛秉华感慨:“后继有人了”。


现在,作为国家一级保护文物,这张照片被珍藏在井冈山革命博物馆。


★遵义会议精神


从1931年9月以博古为首的临时中央成立,到1935年1月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左”倾路线时期,原来胜利发展的革命形势遭到全面破坏,革命事业受到严重损失。中央红军从第五次反“围剿”开始,共产国际军事顾问李德完全照搬苏联红军的正规战战法,最终导致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和中央红军主力退出中央根据地,被迫长征。


在历史危急关头,遵义会议对第五次反“围剿”以来的军事问题经验教训进行总结,肯定和确立了毛泽东决战防御军事路线的战略战术原则。刘伯承回忆:“遵义会议后,我军一反以前的情况,好像忽然获得了新的生命,迂回曲折,穿插于敌人之间,处处主动,生龙活虎,左右敌人。”“全军指战员更深刻地认识到:毛泽东的正确的路线和高度发展的马克思主义的军事艺术,是使我军立于不败之地的唯一保证。”


86年前的遵义会议,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开始独立自主地解决中国革命和军事战争等重大问题,并确立了新的中央领导集体。遵义会议在极端危急的关头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是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历史证明,实事求是、独立自主、坚定信念、民主团结和务求必胜的遵义会议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的宝贵精神财富,是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内生动力”,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


习近平总书记谈遵义会议精神


遵义会议作为我们党历史上一次具有伟大转折意义的重要会议在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坚持走独立自主道路、坚定正确的政治路线和政策策略、建设坚强成熟的中央领导集体等方面,留下宝贵经验和重要启示。我们要运用好遵义会议历史经验,让遵义会议精神永放光芒。


———2015年6月16日,在贵州考察时的讲话


一座楼·一棵树·一个光辉时刻


贵州省遵义市红花岗区子尹路96号的遵义会议会址,一座灰白相间、中西合璧的砖木结构二层小楼,东侧一棵高10余米的大槐树,几乎在所有有关会址的图片、镜头中都可以看到它们相依相伴的身影。


“这棵树是遵义会议纪念馆里唯一一个‘活着的文物’了。”67岁的“树医生”张本光说。


1934年底,中央红军进入贵州境内,1935年初强渡乌江后,攻克黔北重镇遵义,1月15日至17日,红军在黔军军阀柏辉章的公馆里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集中全力解决当时具有决定意义的军事和组织问题,即后来闻名中外的遵义会议。


“柏辉章是国民党黔军第二十五军二师师长。20世纪30年代初开始建造的柏公馆,用料很讲究,据说很多都是从上海专门运到遵义的。”遵义会议纪念馆原副馆长田兴咏说,“柏公馆建了大概一年多,成为遵义城首屈一指的建筑,房子旁边种了棵小槐树。”


当年,20名参加者,在柏公馆二楼一间仅有27平方米、用油灯照明的小屋里,作出了让中国革命转危为安、转败为胜的伟大抉择。


会上,毛泽东作了长篇发言,对博古、李德在军事指挥上的错误进行了切中要害的分析和批评,并阐述了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战术问题和当前应采取的军事方针。他的发言得到了包括朱德等在内的绝大部分人的支持。


会议作出了“选举毛泽东同志为中央政治局常委”等重要决定,实际上确立了毛泽东同志在党中央和红军的领导地位。《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高度评价遵义会议,称之为“在党的历史上是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群龙得首自腾翔,路线精通走一行。左右偏差能纠正,天空无限任飞扬。”新中国成立后,朱德的一首《遵义会议》诗作,道出了转折后他的欢欣鼓舞。


多少年后,朱德的夫人康克清清楚记得的,还有会址外的那棵小槐树。“康大姐说,召开遵义会议时,她居住在二楼一个房间里,打开窗子,外面有一棵碗口粗的小槐树。”田兴咏说。看到它,就像看到了生机。


“这棵槐树就是一棵有生命的文物,是中国共产党革命转折的见证者。当人们看到这棵树,就会想起那份记忆,深受感动。所以我对它情有独钟,很珍惜它。”和古树名木打了一辈子交道的张本光说。


2003年,大槐树树干上因细菌引发长了一颗直径45厘米的“恶性肿瘤”,张本光果断决定用斧头切除,共修补了7处地方。切除“肿瘤”后的大槐树,生长得更加枝繁叶茂了。


“这些年来,大大小小的病虫害它都遇到过。”张本光说,“就像一个政党,发展道路上也会碰到各种问题,关键是要向恶疾亮剑,对病灶开刀。”


岁月如梭,80余载时光,无论经历多少风风雨雨,哪怕风高浪急,共产党人的信仰坚如磐石,信念的力量驱动着他们乘风破浪。


如今,游客来到会址参观会发现,小楼旁的槐树不止一棵,而是两棵了。20世纪80年代,大槐树的一颗种子落到树下泥土中,慢慢生根发芽,如今也有10米高了。两棵槐树生长方向正好相反,慢慢地,竟然形成一个“V”字形。胜利在来时,胜利在当下,胜利在前方,似乎已成为属于这座楼与这棵树的特殊符号和专属意义。


★长征精神


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中央主力红军为摆脱国民党军队的包围追击,被迫实行战略性转移,退出中央根据地,进行长征。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奇迹,中央红军共进行了380余次战斗,攻占700多座县城,红军牺牲了营以上干部多达430余人,平均年龄不到30岁,共击溃国民党军数百个团,期间共经过14个省,翻越18座大山,跨过24条大河,走过荒草地,翻过雪山,行程约二万五千里,红一方面军于1935年10月到达陕北,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1936年10月,红二、四方面军到达甘肃会宁地区,同红一方面军会师。红军三大主力会师,标志着万里长征的胜利结束。


长征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在二万五千里长征中创造的革命精神。红军指战员在长征途中表现出对革命理想和事业无比的忠诚、坚定的信念,表现出不怕牺牲、敢于胜利的无产阶级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表现出顾全大局、严守纪律、亲密团结的高尚品德,创造了伟大的长征精神。集中体现为:坚韧不拔,自强不息,勇往直前。最显著特点是“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长征精神是中华民族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的最高表现,是保证我们革命和建设事业走向胜利的强大精神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谈长征精神


伟大长征精神,就是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就是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就是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就是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就是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


———2016年10月21日,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半截皮带”的故事


在艰难的长征途中,红军战士每天面临死亡威胁的不只是敌人的飞机大炮和围追堵截,也不只是自然条件的极度恶劣,还有缺衣少食的重重困难。在漫无边际的草地里,没有足够的粮食,不得不吃野菜。1936年7月,红四方面军31军93师274团8连和兄弟部队开始第3次穿越草地。刚进入草地没多久,战士们就陷入了断粮的困境,只好挖野菜、嚼草根、啃树皮,后来野菜这些也没了,便开始吃牛皮腰带。


年仅14岁的战士周广才所在的这个班原来14个人,牺牲了7个,另外7名战士都靠吃皮带维持生命。当班里其他6名战友的皮带都吃完后,周广才不得不把自己的皮带拿出来。看着心爱的皮带被割掉一段,切成一根根皮带丝漂在稀溜溜的汤水里,周广才热泪都掉下来了。当吃完皮带第一个眼的时候,周广才含着泪说:“同志们,我们把它留下作个纪念吧,带着它到陕北,去找党中央,去见毛主席!”


战友们都知道,周广才的这条皮带是1934年红军在任合场战斗中缴获的战利品。大家见状,没有把这根皮带吃掉,而是怀着对革命胜利的憧憬,忍饥挨饿,将这剩下的半截皮带保留下来。


在随后的长征途中,周广才的6位战友又相继牺牲,只有他随红四方面军胜利到达了延安。为了缅怀牺牲的战友,他用铁筷子在皮带背面烙上了“长征记”3个字,并用红绸子包裹起来。1975年,周广才将这珍藏了几十年的半截皮带捐赠给中国革命博物馆。